課堂外的新教育~~一個訓練引導員的看見

做專業導師,也要做自己   

  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,就是從前藉著預言、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。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,並要在此專心,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。《提摩太前書 4:14-15 》育幼院的第一線服務者—生活輔導員, 是代替父母角色,他們是孩子們的教育者、陪伴者、引導者及生活照顧者。在聖道,他們被稱為「家老師」。   

  照顧孩子 首要的是情緒控制   

  宥丞老師才加入聖道一年,幼教背景出身的他,從在育幼院擔任課輔志工,到進入體系擔任正職家老師,不斷的上課進修。因為他發現學校教導的幼教知識,在育幼院的環境不一定能派上用場。宥丞老師不斷地進修,為的就是要更了解他所帶 的孩子。讓他受益最大的,就是如何面對情緒。 作為一位新老師,宥丞並不急著和院 生們打成一片,而是先在一旁仔細地觀察家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,希望從中有所學習。他看到孩子們最常做的,就是不停地去踩家老師的底線,惹家老師生氣,藉此操控對方。在進修時,情緒管理方面的教導讓宥丞最能學以致用,「當孩子情緒上來的時候,我一定是優先處理他的情緒, 我絕對不先處理事情。」 有一次,他要孩子們結束地下室的投 籃活動,回到小家。但看到孩子們聽了卻沒有動作,所以多說了一句。沒想到話才 說完,一位大男孩就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, 把球砸的呯嘭響,不知道在氣什麼。宥丞老師趕緊告訴自己靜下心來,想了一下自 己剛才的語氣,因為帶著挖苦及責備,才會引起孩子不爽的反應。宥丞立即做了處理,稍晚,孩子和老師之間已恢復平常說笑的關係。 進修課的老師告訴他要了解自己的成長背景及既有的認知,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認為對的事強壓在孩子身上。「你要去看 上帝造他的原型是什麼,上帝是照祂的樣子去造的啊!」這些內在的思考不斷應用在孩子身上,宥丞老師笑笑地說, 自己目前在聖道的目標,就是「生存下去, 這個時間點不該做的就不要做」!

   做自己想做的事—X-School 翻轉教育   

  目前在聖道有幾位家老師、社工及引導員不斷地思忖著一種教育方式,可以將家老師的個人興趣教導孩子,又能樂在其 中;孩子們也可以接觸學校學不到或非重 點的課程。由於參與的家老師及社工們都曾因這些興趣得到成就感,也希望孩子們 能體驗興趣所能帶來的快樂!他們在週末開了一些興趣課程給孩子們選擇,例如: 桌遊、木工、運動、閱讀等,而宥丞老師領隊的,就是他的最愛,且在大學時期擔任系隊隊長的「籃球社」。 「我會依照孩子們的不同,給予一些短期目標,是他們需要努力但不用太辛苦就可以達成的,讓他們先得到一些成就感, 因為這裡的孩子通常都是低成就、低歸屬感。」成就感影響一個人的範圍很廣,包括孩子們在學校,甚至未來出社會後的挫 折承受度、抗壓能力,都與此有關。籃球不僅能提供各種短期目標讓孩子們努力, 更因為它是團隊運動,每個人都是團體中的一員,孩子們就可以增加自己對某個認同關係的歸屬感。

  在電子產品外 加添新選項   

  這樣的課程由每天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家老師自己帶。希望藉著培養共同的興趣,穩固與孩子們的關係,使家老師無論 在價值觀的影響、人生引導及管教上,能 更有著力點。 「太多孩子的興趣是看電視、玩電腦、 看漫畫、籃球隨便打! X-School 希望能成為提供更多探索空間、方向給孩子們的 管道,使孩子們能體驗到真的喜歡一個東西是什麼感受,之後再去接觸其他事物的 時候,他才會找到興趣所在。」宥丞老師指出,興趣並不只是一項休閒時可以從事 的活動,而是伴隨著孩子一生、建立成就感及增加歸屬感的重要過程! 宥丞老師提到,有一位家老師平時最愛的娛樂就是逛街並「貨比三家」,相較於聖道的孩子們通常想要什麼就直接買, 對省錢及存錢並無概念,院裡樂於開設這項又實用、又對孩子有益處的「購物」興趣團體課程!雖然現在X-School的各樣興趣團體還在與院裡的其他活動搶時間, 孩子們的年齡落差、場地需求、家老師之 間的配合及進退場機制都需要仔細地規劃,但基本原則及精神已確定下來:「做 一個也是做,做十個也是做,能拉一個起 來就拉一個;只要有人有興趣,我們就為他而努力!」